取消购汇准备金:你不知道的市场失控
根据媒体报道,央行已经下发文件,决定从下周一(9月11日起)下调远期购汇外汇风险准备金。此前的准备金率水平为20%,下调之后为零。远期购汇风险准备金大约是在2015年9-10月左右推出,要求银行根据代客的购汇头寸来缴纳一定水平的准备金,而这部分准备金的利率为零。这部分准备金以美元形式缴纳,意味着银行“牺牲了”这部分美元的利息收入,所以就需要将这部分“成本”转嫁给需要购汇的企业,而在外汇市场上,此前20%的准备金大约等于一年购汇成本增加3分钱。
这样的一个举措,加上此后讨论的“托宾税”(在外汇交易环节中增加交易手续费),以及此后的一系列举措,被认为构成了中国外汇管制的政策框架。中国官方也一直强调,所谓的管制举措,是针对现实状况作出的动态选择,未来也会动态调整。从这个背景来看,取消购汇准备金,是符合这样的政策宣示的。
事实上,从市况来看,央行也需要考虑为市场逐步提供一定的支撑,而与此前不同,这样的“支撑”是指央行需要避免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过于快速的升值。过去两个月来看的人民币升值,事实上是管制举措和美元走弱的综合结果,但在过去的一个星期内,人民币的汇率却开始出现了一定的“失控”。
图:人民币本周盘面走势
周一: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开始出现快速上调,并很快迫近6.50的关口,在日间交易收盘后,夜盘交易中人民币出现一定的回调;周二和周三,市场的表现还较为纠结,但到了周四,人民币突然在下午出现快速升值,并很快击破6.50的关口。
从市场表现来看,周四的人民币走势值得关注:当天晚上有欧洲央行的利率决议,市场普遍担心欧元会在当晚的利率决议后快速走强,因此市场开始大量买入人民币以对冲这样的“事件风险”,但接下来的问题是,人民币的快速走强开始带动所有的亚洲货币走强,当晚的亚洲货币盘面,交易员的评价是“找不到美元买盘”,换句话说,人民币的走强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官方对抗“空头”的事件,它开始带动整个亚洲外汇市场。
果然,周五的人民币开盘之后,亚洲货币纷纷击破关键的点位,澳币逼近0.81,台币击破30,韩元重新冲向1120,林吉特也开始出现连续数天的快速走强,在过去的一周兑美元升值超过1.5%。连走势一直非常稳定的印尼盾,也在周五出现了近1%的升值。而人民币在央行维持中间件在6.50上方的状况下,仍然轻易击破了6.45的关口。简单来说,人民币如果继续走强,就会迅速带动更多货币,从而带来交替升值的螺旋之中。
图:“千年不动”的印尼盾也开始升值
人民币的突然“失控”,事实上也表明市场的头寸开始过于集中于美元卖盘,这样的交易逻辑很简单:市场认为中国不会让人民币在“十九大”之前出现大幅度的贬值,因此只能选择做多人民币来获取其稳定的利息收入,而在这之前需要美元的企业,也只能考虑尽快结汇。这就造成了一种自我加强式的循环效应。
所以,央行如果不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管理,那么人民币就只能继续走强,但从宏观上而言,这似乎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。总体而言,央行有意引导人民币在这一位置稳定且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,但市场是否会从善如流,则存在不确定性。
当然,市场也有一种阴谋论的说法,即此前赌人民币升值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(TRF),这些头寸在2015年8月开始人民币贬值大潮中被“血洗”,在2015年8月11日之前进行的一些交易,是TRF最后的遗产,多数都是两年期合同,而这些交易在今年8月已经逐步到期,对于这些“最后的人民币多头”来说,他们牺牲了在黎明前——他们没有等到人民币在9月初的疯狂升值。